Photo Credit:伊格運動先調整出正確的站姿和關節排列是很重要的,因為現今大多數人都是坐式生活型態,關節活動度、肌肉力量、動作控制能力,掌握能力皆不佳
」這就是寒食節的起源。就像《左傳・昭公十三年》記載的「晉公子重耳亡十九年」,其中「亡十九年」就是指到處奔走了十九年。
亡羊而補牢,未為遲也。《韓詩外傳》記載:重耳逃入衛國國境時,名為頭須的小臣負責管理錢財,卻偷光了重耳的資金與糧食,逃入深山。接下來,我們先從字形看起。夜色降臨,宮裡都忙著傳蠟燭,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裡。寒食節習俗:禁火、請新火、冷食、祭掃、踏青、鞦韆、蹴鞠、鬥雞從春秋時期到今天,寒食節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。
「亡」的造字原理以及演變過程Photo Credit: 野人文化「亡」的甲骨文,字形像人躲到隱蔽的地方。「亡」今日最常用的意思則是死亡,例如「國破家亡」、「人為財死,鳥為食亡」、「順我者昌,逆我者亡」等等,這又是從喪失、丟失再引申而來。波頓小檔案生日:1948年11月20日 立場:強硬鷹派,向來友台,曾主張美台應該復交經歷:1988-1989年:司法部助理部長1989年5月-1993年1月:助理國務卿2001年5月-2005年7月:國務次卿2005年8月-2006年12月:駐聯合國大使2018年3月-2019年9月: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對美台關係重要主張:一中魔咒已過時應「建設性釐清」一中政策支持蔡英文致電川普恢復台美邦交「中國反應不會太嚴重」中國擴張南海主權,美可打「台灣牌」反制強硬鷹派作風,波頓為什麼惹惱川普?《紐約時報》報導,川普從未真正喜歡波頓,兩人除了個性不對盤,對政策也時常意見不合
因此這筆資料可以拿來進一步分析。假如真的要系統性的分析,全台灣所有人在選舉期間的LINE上,假新聞有沒有增加,大概只有LINE官方跟國安局合作才有可能。這個程式的運作方式是這樣:你首先在LINE加入真的假的為好友。假如Cofacts的使用者在選舉日前後的檢舉成功率(也就是懷疑朋友的轉文是假新聞,經鑑定後果然是假新聞)都沒有隨著選舉改變,至少可以代表假新聞的數目確實有上升,而且檢舉者的水準與行為沒有隨著選舉日接近改變。
但比較有趣的是,非政治類的事實查核卻在去年大選後大量增加,尤其是聖誕節前後。Photo Credit: Shutterstock/達志影像當然,事實查核的數目不等於假新聞的數目。
而隨著選舉結束後,Cofacts使用者看到了更少的假新聞,而它們檢舉的東西也更容易失準(以為是假新聞,經事實查核後發現不是)。目前沒有比較好的解釋來說明這種改變,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對於原本問題的推論。跟政治無關的事實查核數目,在選舉日前後並沒有隨之上升,有多少假藥或假的補品應該不隨著選舉改變。檢舉數量隨著十月中開始進入高峰期,到選舉日前兩三天沖上天,但卻在選舉日後一個月快速下降到選戰前的水準。
當然,2018年的趨勢來看,恐怕也暗示了還不到下次總統大選選前一個月,所以政治假新聞的攻勢還沒有正式開始,不可不慎。在這些跟政治有關的事實查核中,真的被判別為「假新聞」的比例,沒有隨著選舉日靠近而降低。文:王宏恩(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)如何證明假新聞在選舉期間有增加?現在大多數的分析都是針對臉書或者PTT的公開貼文,而無從分析那些不公開的貼文、更沒有資料分析私人的通訊軟體。但能夠從資料管道來源多方的這筆事實查核資料看到類似的趨勢,讓我們對政治類假新聞出現的時機與運作方式可以有進一步的理解。
而當選舉日過後,事實查核的成功率開始下降。因此政治相關的事實查核數目就會上升,但是非政治的事實查核應該沒有影響。
接著,這個程式會自動搜尋你複製來的謠言有沒有被事實查核過,有的話就顯示結果,沒有的話就會幫你查核一番。作者提供上圖的綠色線是非政治類的每日事實查核數目。
假如選舉前政治假新聞真的比較多,那麼我們應該就可以看到比較多的人檢舉政治假新聞。基本上隨著選舉日越接近,政治相關的事實查核數目就開始大幅攀升,而到選舉日之後,政治相關的事實查核數目就大幅下降。因此,當我們用實證資料把這三片結果拼起來之後,指向的結果,很可能就是這次在大選期間, LINE上的假新聞數量確實有增加。我把Cofacts的五千多筆檢舉結果依照日期排序,把所有檢舉的事實查核內容,由我的共同作者透過文字探勘區分成政治與非政治類,然後使用時間序列以及Difference in Difference等不同模型假設進行分析,基本上都得到類似的結論。反之,假如檢舉成功率隨著選舉日接近而下降,就代表可能只是Cofacts的使用者因為對選舉太緊張而亂檢舉一通,導致政治事實查核的數目上升,實際上政治假新聞沒有真的增加。這樣的結果或許對很多長期網路輿情分析師來說根本不是新聞。
而針對第三個條件,假如把依變數轉成每日事實查核的成功率(檢舉內容確實為假新聞)的話,資料顯示了比第三個條件更極端的狀況:越靠近選舉日,事實查核的成功率不只沒有維持,反而越來越高。前兩個條件的邏輯很簡單。
在這次選戰過程中,平均而言,僅有42%的使用者檢舉的內容,被Cofacts團隊判定為假新聞,而有58%其實不是假新聞。如何區分是假新聞真的上升、還是使用者亂檢舉一通導致檢舉數量上升?第三個條件就是用來區別這兩種狀況。
假如我們結合這些統計結果,這些結果說明了在上次選舉前,Cofacts的使用者在LINE上,不只看到了更多政治假新聞、檢舉了更多疑似政治假新聞,而檢舉結果也真的有更多政治假新聞。假如我們想透過LINE上事實查核的數目,來旁敲側擊到底Line上假新聞有沒有因為選舉增加,需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:跟政治有關的事實查核數目,在選舉日之前有越來越多,但到選舉日之後就越來越少。
假如你在其他LINE群組看到有疑似謠言的留言,就直接把他複製貼上告知《真的假的》。在去年2018的大選前4個月到選後1個月,真的假的一共收到了5000多筆的相關事實查核。在選舉日前並沒有顯著的增加,與條件二是一致的。Photo Credit: Depositphotos這筆資料雖然是使用Cofacts的使用者分析的,但Cofacts的使用者遍布全台各年齡層(他們是認真跑去街上,拉各行各業各種年齡的人,一起使用與一起事實查核),而且並沒有偏特定政黨,更在今年被LINE官方認定為合作打擊假新聞的指定網站,因此應該有一定程度的可信度跟代表性
因此,當我們用實證資料把這三片結果拼起來之後,指向的結果,很可能就是這次在大選期間, LINE上的假新聞數量確實有增加。但能夠從資料管道來源多方的這筆事實查核資料看到類似的趨勢,讓我們對政治類假新聞出現的時機與運作方式可以有進一步的理解。
接著,這個程式會自動搜尋你複製來的謠言有沒有被事實查核過,有的話就顯示結果,沒有的話就會幫你查核一番。前兩個條件的邏輯很簡單。
但比較有趣的是,非政治類的事實查核卻在去年大選後大量增加,尤其是聖誕節前後。這個程式的運作方式是這樣:你首先在LINE加入真的假的為好友。
如何區分是假新聞真的上升、還是使用者亂檢舉一通導致檢舉數量上升?第三個條件就是用來區別這兩種狀況。目前沒有比較好的解釋來說明這種改變,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對於原本問題的推論。Photo Credit: Depositphotos這筆資料雖然是使用Cofacts的使用者分析的,但Cofacts的使用者遍布全台各年齡層(他們是認真跑去街上,拉各行各業各種年齡的人,一起使用與一起事實查核),而且並沒有偏特定政黨,更在今年被LINE官方認定為合作打擊假新聞的指定網站,因此應該有一定程度的可信度跟代表性。假如真的要系統性的分析,全台灣所有人在選舉期間的LINE上,假新聞有沒有增加,大概只有LINE官方跟國安局合作才有可能。
反之,假如檢舉成功率隨著選舉日接近而下降,就代表可能只是Cofacts的使用者因為對選舉太緊張而亂檢舉一通,導致政治事實查核的數目上升,實際上政治假新聞沒有真的增加。我把Cofacts的五千多筆檢舉結果依照日期排序,把所有檢舉的事實查核內容,由我的共同作者透過文字探勘區分成政治與非政治類,然後使用時間序列以及Difference in Difference等不同模型假設進行分析,基本上都得到類似的結論。
在這次選戰過程中,平均而言,僅有42%的使用者檢舉的內容,被Cofacts團隊判定為假新聞,而有58%其實不是假新聞。在去年2018的大選前4個月到選後1個月,真的假的一共收到了5000多筆的相關事實查核。
檢舉數量隨著十月中開始進入高峰期,到選舉日前兩三天沖上天,但卻在選舉日後一個月快速下降到選戰前的水準。因此這筆資料可以拿來進一步分析。